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湖北省荊州市充分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民歌、漁鼓小調、公安說鼓等傳統(tǒng)曲調,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方針,將黨的十九大精神編成歌詞,在江漢平原廣為傳唱。
創(chuàng)作新的詞曲內容。荊州將現(xiàn)存原生態(tài)民歌進行收集整理,尋訪民歌手,通過啟發(fā)提示等方式,找到了19本已經失傳的曲目,重新編印《馬山民歌集》《漁鼓小調集成》《公安新說鼓》。同時,組織省、市專家和非遺傳承人集中研學,重新編排傳統(tǒng)曲目《車水鑼鼓》《火燒粑》《鳳鼓齊鳴》,創(chuàng)編新的曲目《十九大精神定乾坤》《共筑中國夢》,把十九大精神融入地方民歌、戲曲當中,強調民歌的曲藝特色,既注重說唱,又注重舞蹈,既突出十九大精神宣講,又突出荊州地方民歌、戲曲藝術本色的回歸。
創(chuàng)新展演形式。全市組織16支民歌宣講團,把企業(yè)車間、田間地頭、機關院落、校園操場、社區(qū)廣場、軍營宿舍、網絡平臺都作為演出舞臺,一改舞臺表演的形式,讓觀眾與演員近距離接觸,加深作品的感召力。荊州把民歌宣講團作為荊州創(chuàng)“文化三市”和“荊楚文化藝術節(jié)”的品牌來打造,目前已進行98場宣講。通過十九大精神的宣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廟堂”走進了群眾的日常生活,讓群眾在感知荊楚文化的同時更深刻的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注重“互聯(lián)網+”傳播效率。荊州電視臺黃金時段開辟專欄進行專題報道,荊州日報傳媒集團通過斗魚、一直播、映客、今日頭條等移動直播平臺向全球直播。人民日報、湖北電視臺等12家中央、省級媒體來到荊州對民歌宣講活動進行專題報道。民歌宣講團得到荊州市委的高度肯定,該市決定下一步把《共筑中國夢》等民歌宣講曲目進行重點打磨,參評全省“五個一工程”,向全省進行推介。
責任編輯:趙睿
- 湖北紅安縣整體推進旅游與文化特色產業(yè)融合發(fā)展2018-02-26
- 土家“幺妹兒”——非遺傳承“輕騎兵”2018-02-24
- 這些震撼心靈的千年傳承 也許只有中國人能做到2018-02-23
- 春節(jié)期間 非遺亮相福州三坊七巷2018-02-22
- 云霄縣2018年慶新春·民俗、非遺攝影作品展舉行2018-02-22
- 涵養(yǎng)縣域氣質 武平推九大傳統(tǒng)文化工程2018-02-09
- 學生游客現(xiàn)場體驗非遺手工技藝制作 感受非遺魅力2018-02-06
- 守住民族血脈之根:潛江讓“非遺”綻放異彩2018-02-05
- 蔡超榮:300年老店創(chuàng)新人 非遺技藝“布道者”2018-01-31
- 湖北麻城開展非遺項目培訓 傳承老米酒釀造技藝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