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剛度過95歲華誕,不僅恢復了中國國籍,而且還轉(zhuǎn)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據(jù)南開大學新聞網(wǎng)報道,8月20日至22日,包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等在內(nèi)的30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與數(shù)十位知名學者齊聚南開大學,參加由南開大學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舉辦的物理前沿會議,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了卻心愿
21日的南開大學群賢云集、高朋滿座,以學術報告會和座談會的方式,慶祝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zhuǎn)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中科院院士朱邦芬贊楊振寧先生是一個率真的人,有著對中國的熱愛以及他揮之不去的中美之間的情誼;在科學方面是“保守的革命者”,珍惜人文歷史科學等方面的傳統(tǒng),但不守舊,善于繼承基礎上創(chuàng)新。他講述了楊振寧先生自2003年回到了他開始的地方——清華大學科學館后對物理對中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
他說,楊振寧先生是科學上的領導者、物理學家,教育家,是科技史物理學史的研究者,在文化和誠信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楊振寧先生回到中國后,開始了他事業(yè)的第二次春天,這次恢復中國國籍,也是了卻了他的一樁心愿。
據(jù)了解,南開大學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由楊振寧應陳省身先生的委托創(chuàng)建并指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shù)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tǒng),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tǒng),量子群,關聯(lián)體系的代數(shù)結構, Yangian,紐結理論等。30年來,研究室培養(yǎng)出一批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nèi)的杰出人才并多次舉行重大國際會議和活動,是數(shù)學所乃至南開大學的一塊“名牌”。
楊振寧:有一種年輕人不能體會的高興
看到很多年沒有看到的老朋友,楊振寧先生表示自己有一種“年輕人不能體會”的高興。他感謝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舉辦這樣一個活動。講述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相對困難的條件下來南開進行學術活動的經(jīng)歷,他表示“在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所做的一些事情,是自己引為驕傲的一些事情”。楊振寧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故事:陳省身先生的好朋友、原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邁克爾?阿蒂亞曾為在愛丁堡廣場捐建價值約200萬英鎊麥克斯韋銅像,花費了很大力氣。幾年前,邁克爾?阿蒂亞再次來到南開大學訪問,離開時,他要求在省身樓大廳里獨自靜坐。“我猜想他看到這么大的一個建筑,想到他為麥克斯韋塑像所作的努力,他不可能不有一個感受,他感覺到,現(xiàn)在整個世界走在一個新的、前人從來沒有想到的方向。西方的國家是在種種困難之中,中國是穩(wěn)步地高速地前進。”楊振寧說,“這件事情,是使得我晚年心境非常高興的地方。你如果跟我一樣,經(jīng)歷過在合肥、北平、昆明時國家和民族的困難,而又看到今天的情形,怎么會有任何不開心的地方呢。”
院士們盛贊楊振寧對中國科學事業(yè)貢獻
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今天,中國物理學界老中青幾代人共聚一堂,紀念陳省身先生與楊振寧先生對我國科學事業(yè)作出的貢獻。中國人講“三十為一世”“三十而立”,百年來中國的變化、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變化和中國科學命運的變化,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條件下如何真正實現(xiàn)陳省身先生所提出的建設數(shù)學大國、數(shù)學強國的目標,值得我們深思和討論。“形骸未與流年老,詩句更爭造化工。”龔克化用陸游的詩句,贊嘆楊振寧矍鑠的精神狀態(tài),祝楊振寧先生健康長壽。
中科院院士葛墨林說,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在楊振寧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下不斷成長,先后舉辦9次國際工作營、3次國際大會,學生在楊振寧先生指引的方向下、在世界一流的討論中得到培養(yǎng)。多年來楊振寧先生正式訪問南開超過10次,陳省身先生在世時,他每年都會來探望。今天,我們在這里為楊振寧先生慶祝95歲壽辰,以誠摯的敬意感謝他對物理學、對中國物理發(fā)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我平生最大幸福,是認識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書畫家、南開大學終身教授范曾回憶起與兩位先生交往的歷程。他說,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物理固天地自為,曾見先生開覺路;靈臺追圣賢心思,尚蒙巨匠啟千秋。”范曾作對聯(lián)一副,賀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
潘建偉:在楊振寧指導幫助下走向科研之路
會上,潘建偉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龔新高、浙江大學教授李有泉等作學術報告。
活動中,潘建偉院士應邀作題為“‘墨子號’衛(wèi)星與量子網(wǎng)絡”的特邀報告。他首先介紹了自己在楊振寧等老一輩物理學家的指導幫助下,走向科研之路的歷程。
潘建偉說,人們曾懷疑“以人類的才智無法構造人類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碼”,然而量子力學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為解決信息傳輸安全問題做好了準備。量子疊加與量子比特以及被愛因斯坦稱為“遠地點之間詭異互動”的量子糾纏是其基本原理??衫昧孔盈B加把未知量子態(tài)在糾纏的幫助下,從一個點傳到另外一個遙遠地方。遠距離量子通信面臨光纖固有損耗隨著距離增加而呈指數(shù)增長、量子信息不可復制與放大等挑戰(zhàn)。自由空間通道是比較好的解決途徑。在經(jīng)過了5年的地面驗證實驗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發(fā)射,完成高速星地密鑰分發(fā)、實現(xiàn)空間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的星地糾纏分發(fā)等任務;同時,團隊也完成了1200公里距離的量子分發(fā),以99.9%的置信度破壞了貝爾不等式。潘建偉表示,下一步要實現(xiàn)衛(wèi)星組網(wǎng),突破地影區(qū)限制,完成高效的全球量子化通信等工作。要將量子通信技術走向?qū)嵱?,同時就引力本身和退相干有聯(lián)絡相關模型開展工作。
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后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5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2017年,已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楊振寧教授正式轉(zhuǎn)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責任編輯:黃仙妹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nèi)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nèi)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4課堂直播在線看 2月27日CETV4同上一堂課課程表 2020-02-27
- 想成為宇航員嗎?NASA將向全美招募新一批宇航員2020-02-27
- SpaceX洛杉磯建廠獲批,將研究和生產(chǎn)星際飛船2020-02-27
- 最新明星八卦 頻道推薦
-
姚晨曬兒子自制一天規(guī)劃表怎么回事 姚晨兒子2020-02-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