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網刊文稱,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兒童醫(yī)院(Royal Children Hospital,以下簡稱RCH)最近的一項調查發(fā)現,維州小學生遭校園欺凌事件普遍發(fā)生,家長對其孩子在學校的遭遇感到無助。與此同時,維州教育廳的最新指導方針卻削弱了學校委員會在制定類似反校園欺凌、學生行為規(guī)范等政策的權力,家長對此表示質疑。
文章摘編如下:
RCH的調查發(fā)現,20%的10歲至13歲的小學生遭受過校園欺凌,14%的幼年學生和17%的青少年曾被“欺負”。校園欺凌最常見的形式是言語攻擊,其次是社會、身體和網絡“虐待”。調查還發(fā)現,在小學的最后幾年,學生最容易受到欺凌,其影響也波及到學生家庭。
RCH也對1500名澳大利亞的父母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只有一半的父母認為,他們孩子的學校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方式是恰當的。父母因為無法保護孩子而感到焦慮、內疚,甚至出現身體不適。他們對其孩子在學校遭到校園欺凌感到絕望。
RCH全國兒童健康調查主任羅茲(Anthea Rhodes)博士稱,盡管今年報告遭到校園欺凌事件的家庭數量很多,但其真實比例可能會更高,因為孩子不會談論這件事,而家長也不知道如何解決此事。雖然有很多關于反校園欺凌的宣傳活動,“但研究結果仍然告訴我們,這一事件是普遍存在的”。
對此,羅茲博士認為,父母需要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討論學校情況,這樣才能讓他們知道是否存在問題。他也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聊天,聽他們在談論什么學校話題,當孩子遭到校園欺凌時,讓他們放心,這不是他們的錯,聯系孩子學校尋求幫助,不要去接近“校園惡霸”或他們的父母等。
然而,維州教育廳近日發(fā)布的新教育方針卻遭到了學校家長的質疑。新教育方針指出,維州學校內的反欺凌行動、學生行為規(guī)范、文化多樣性和技術政策將不再由學校委員會負責。
對此,維州學校家長委員會主管麥克拉迪稱,政府沒有對這些變化做出解釋,將學校委員會的責任削弱將會影響學校管理和民主氛圍。
維州教育廳長梅麗諾也表示,新的指導方針造成了學校委員會的混亂,他會通知教育廳修改指導方針,以使學校委員會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政策。“我要明確指出,學校委員會在學校咨詢、通訊科技、反欺凌政策、學生行為規(guī)范等政策上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指導方針需要明確這一點。”
據悉,學校委員會由家長、志愿者和學校工作人員組成,他們負責監(jiān)督學校的預算、戰(zhàn)略計劃的制定、審查和更新。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莆田一中學男廁內 3男生毆打女生2019-03-18
- 澳門當局:校園欺凌零容忍 擬設舉報箱增求助渠道2019-03-12
- 最高檢在福州鼓樓調研防治校園欺凌課題2019-02-28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為爭取華裔選票 澳大利亞政客爭相使用微信2019-04-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