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5月6日電(記者馮源)距今約1億年前,晚白堊世早期,一只恐龍生活在炎熱潮濕、植被茂盛的水網地帶。它踩出的一串9個腳印,化作了珍貴的恐龍足跡化石。
最近,浙江自然博物院金幸生團隊與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的同行,在國際專業(yè)地學期刊《白堊紀研究》在線發(fā)表了對這片化石的研究成果。他們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為這只恐龍“測速”。
“交警可以從剎車時輪胎的摩擦痕跡推測車速,刑警可以從腳印推測嫌犯的身高,我們也能根據恐龍足跡,推算出恐龍當時是在跑還是在走,速度多快。”金幸生研究員說。
金幸生團隊2019年在浙江義烏發(fā)現了這片化石,其足跡與四川伶盜龍足跡相吻合。伶盜龍屬于恐爪龍類,它們后腳第二腳趾的爪子特別大,高高抬起,一般不著地。因此,恐爪龍行走時,后腳只有第三、四趾著地,腳印是非常典型的二趾結構。
研究者測量了恐龍足跡的長寬、兩趾間角度、單步長和復步長。金幸生說,雖然恐龍不能復活,但是通過研究現生動物的行走方式,學界已有一套較成熟的數學模型:用足跡長度推算出身高,再用身高和復步長推算出行走速度。
要解答測速“應用題”,還要先做“選擇題”。恐爪龍又分為馳龍和傷齒龍兩類。兩者后肢與身材比例不同,推算出的身高也不同。雖說足跡與屬于馳龍的伶盜龍一致,但是“本尊”不能簡單定性為伶盜龍,科學家要充分考慮已知條件。
如果它是馳龍,推算出的身高是51.8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時6.1公里;如果它是傷齒龍,推算出的身高是65.6厘米,行走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總之,它當時是閑庭信步,既沒在捕食,也沒在逃命。
近年來,浙江自然博物院聯合省內的縣市博物館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在浙江開展了大量野外考察,發(fā)現和保護了一批古生物化石。金幸生說,浙江之前發(fā)現過蜥腳類、鳥類、非恐爪龍類獸腳類和翼龍類等足跡化石,這是浙江首次發(fā)現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化石。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火了!貴陽機場廁所洗手池布滿化石:系3億年前的鸮頭貝化石2021-04-28
- 恐龍足跡群化石科考新發(fā)現 “恐龍舞池”現身上杭2021-04-13
- 恐龍足跡群化石科考新發(fā)現!“恐龍舞池”現身上杭2021-04-13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