擼起褲管“舍身誘蚊” 上山下鄉(xiāng)揮網“吸蚊”
記者走進市疾控中心,揭秘“獵蚊高手”的日常
伍思翰用顯微鏡觀察蚊子樣本。
獵蚊高手們走村入戶,對用于澆灌花草的盆盆罐罐進行監(jiān)測,了解蚊密度情況,并即時處理。
廈門日報訊(記者 劉少敏)立秋后,煩人的蚊子不見少,反而因為雨水增多繁殖更加旺盛。廈門有一群“獵蚊高手”,也在這個時間忙碌著——他們走村入戶,翻盆倒罐,甚至“吸蚊”“養(yǎng)蚊”,只為消滅蚊子、預防蚊傳疾病。
昨日,記者跟隨廈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病媒傳染病預防控制科醫(yī)師伍思翰和他的同事們,一同揭秘“獵蚊高手”的日常。
拎著10升大水桶 上山下水找幼蟲
昨日下午3點多,頂著33℃的高溫,4個穿著長袖長褲的身影,在仙岳山的樹叢里翻翻找找。“那邊有個樹洞。” 伍思翰喊了一聲,3名同事立即上前,一個拿出撈勺,一個舉起吸蚊管,另一個舉高水桶準備接收。暴雨過后,山林陰涼處易孳生蚊蟲,尤其是樹洞、闊葉植被的葉面凹槽等。
“這個幼蟲的運動軌跡是S形的,基本就可以判斷是白紋伊蚊的幼蟲。”伍思翰告訴記者,白紋伊蚊又叫花斑蚊,是登革熱、寨卡病毒等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也就成了廈門“獵蚊高手”們的重點關注對象。
下山后一行人直奔湖里公園內的水池處。這里閑置的幾艘塑膠小艇,雨后就成了蚊子繁殖的沃土。幾艘小艇收集完,3個水桶已經裝得沉甸甸了。“蚊媒監(jiān)測絕對是個體力活。”另一位疾控人員柯雪梅告訴記者,出來采集經常是人手一個10升的大水桶,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人到桶到,幾乎都要一直拎著。
“不請自來”翻瓶罐 廢棄輪胎也要管
“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有蚊蟲。”疾控人員告訴記者,入戶調查最主要是找積水,小到花瓶盆景,大到儲水池飲水缸,乃至樓房的房梁和雨水溝、地下室集水井等都是“高危區(qū)域”。
由于經常要拎著桶到別人院子里翻盆倒罐,被當成可疑人員驅逐轟趕便成了家常便飯。“最好要帶上當地的村醫(yī),不然真解釋不清楚。”伍思翰開玩笑說,他最怕去鄉(xiāng)下養(yǎng)狗的人家,常常人還沒進去,狗就先追出來了。
家住鳳湖街附近的市民陳阿姨告訴記者,今年6月份疾控人員上門,把家里儲水澆花的瓶瓶罐罐一頓拾掇,她還挺不理解。后來知道夏天惱人的蚊子原來都是從這里“養(yǎng)”出來的,她便主動清理,這個夏天蚊子果然少了。
汽修店也是“獵蚊高手”們的重點光顧對象。“主要是廢棄的汽車輪胎。”疾控人員林敏珍解釋道,蚊子偏好深色,放置于戶外的廢棄輪胎,雨后很容易積水,不出10天就能孵出大量成蚊。
擼起褲管誘成蚊 抓來還得伺候好
針對成蚊,“獵蚊高手”們也有十八般武藝——利用捕蚊網在密集區(qū)進行捕獲的“揮網法”,主要適用于捕捉庫蚊的“誘蚊燈法”以及需要車輛配合運輸的“雙層疊帳法”等。
“以前我們都是直接‘舍身誘蚊’。”伍思翰回憶早年常用的“人誘法”,首先要找一個風小、陰涼的地方坐好,卷起小腿褲管靜靜待上30分鐘,看看能有幾只蚊子來叮。通常來說半個小時超過2只成蚊,該區(qū)域就屬于叮咬指數超標。
其實,“獵蚊高手”們真正的任務是帶回這些樣本,在實驗室中飼養(yǎng)、觀測和實驗。早在2018年9月份,廈門就成立了蚊蟲抗藥性國家級監(jiān)測點,通過對蚊子進行各種化學殺蟲劑實驗,指導科學用藥。因此,從卵到幼蟲,到蛹,再到成蚊,蚊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他們都得“伺候好”。
10天后蚊子養(yǎng)成,還得用嘴將它們從蚊蠅飼養(yǎng)籠里一只只吸出來。盡管專業(yè)的吸蚊器配有濾網,但對于新手來說,還是得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礙,而且長時間的“吸蚊”也會導致喉嚨干疼等狀況。
如今,伍思翰看到積水就要瞅瞅有沒有蚊子幼蟲,被蚊子咬了也都要先看看是庫蚊還是白蚊。“蚊子雖小,這個課題卻很大,希望我能當好一個真正的獵蚊高手。”伍思翰說。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美疾控中心再次警告民眾勿喝洗手液 勿聽信謠言2020-08-07
- 疾控中心建議水果去皮食用 專家為什么這么說2020-06-19
- 泉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場買菜這樣防護更安全2020-06-18
- 泉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場買菜這樣防護更安全2020-06-17
- 福州市疾控中心發(fā)布重要提醒2020-06-15
- 福州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兒童戴口罩 這些誤區(qū)要注意2020-05-29
- 漳州市疾控中心:不要貿然送孩子到校外托管或培訓機構2020-04-30
- 疾控中心回應無癥狀患者傳播力說了什么?無癥狀感染者傳播力怎樣2020-04-02
- 漳州市疾控中心:生產線上,人均間隔1米以上2020-02-26
- 廈門翔安疾控人24小時奮力與疫情“賽跑”2020-02-07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2020廈洽會將于9月舉辦 線上線下同步開展2020-08-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