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發(fā)掘出的明清銘文磚
福州晚報9月12日訊(首席記者 綦芬/文 記者 陳建國/攝)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則徐宅與祠之林則徐故居二期修繕工程最近進行考古勘探,弄清了故居建筑原狀,并發(fā)掘出宋代陶水管和明清銘文磚等遺物,為修繕工程設計方案提供堅實的勘測基礎。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鼓西街道文北路的林則徐故居。在故居“七十二峰樓”后,記者看到,已消失的主落門頭房及一進、二進(局部)的空地上,考古發(fā)掘的探溝已經大部分覆土。但現場還裸露著考古清理出的陶水管、石砌暗溝等遺跡。
林則徐故居建筑群坐北朝南,由西向東依次為霈霖居宅(林則徐弟)、主落、花廳(揖斗樓)。這片宅院是林則徐父親林賓日和林則徐在清道光年間購買的。
故居損毀嚴重
需要查清原狀
林則徐故居為何要進行考古勘探?
據林則徐紀念館工作人員邱守廉介紹,水患、火災及后期多次大規(guī)模改建,基本上破壞了林則徐故居。
故居現僅存主座二進、三進(七十二峰樓,為林則徐藏書樓)以及東側的揖斗樓。2003年,一期修復了七十二峰樓,現準備二期修繕。
為了弄清故居主落門頭房及一進、二進主座的原有狀況,8月初開始,市考古隊配合林則徐紀念館,對故居主落南段的空置地進行20多天的階段性考古勘探(清理)。
故居出土的宋代水管
考古發(fā)現
宋代陶水管
市考古隊布下7個考古探溝,勘探面積240平方米,自上而下逐層清理,從現代地層、明清地層,勘探至清代林則徐故居建筑基礎,局部還解剖到宋元地層及其下的淤泥層。
據考古人員介紹,遺跡分為三期。
宋代遺跡,發(fā)現四節(jié)紅色陶水管,殘長1.4米,管上都有一小孔。陶水管漢代就有了,這里發(fā)現的宋代陶水管與漢代的形狀差不多。
清代遺跡主要為清代建筑基礎,共有墻三道,路一條,天井兩個。地層出土了較多的明清時期青花瓷片、少量銅錢等。在故居西側圍墻上還卸下一批明清時期的灰墻磚。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墻磚是當時流行的銘文磚,磚面有“福壽”“康寧”等字。
現代遺跡主要指1948年水災后的改建,主要發(fā)現了三道水溝,都用現代紅陶水管套接,每節(jié)長51厘米,直徑22厘米。
考古基本查清
故居平面布局
市考古隊領隊張勇介紹,1949年以后林則徐故居破壞很嚴重,通過考古基本弄清了故居原來的平面布局、平面范圍以及故居中軸線,探明了故居主落南段遺址范圍內確實存在明清時期的基礎,其遺留的平面布局與歷史記載相吻合。
發(fā)現了宋元地層及宋代陶水管,由此可見,在宋代,林則徐故居一帶已經是建筑區(qū)。宋元地層下是較厚的淤泥層,沒有清到底。故居就在西湖邊上,原先西湖水面大,以此可以推測在宋代以前,這一帶可能是西湖的一部分,至少也是水面。二進存留相對較多,可確認二進是穿斗式構架硬山頂的明代后期建筑。
“我們將根據考古勘探結果,對原有的二期修繕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待方案通過文物主管部門審批后,修繕才可動工。”邱守廉說。
責任編輯:趙睿
- 支付寶新版發(fā)布:“我的”大變樣2017-05-18
- 中國聯(lián)通史上最大改革!BAT能插一腳嗎?2017-05-12
- 8G內存的一加5曝兩種外觀渲染:詭異的雙攝方案2017-05-08
- 智能手機快充不光看速度2017-05-04
- 教你打造DIY版“新風”系統(tǒng)2017-05-02
- 技巧:制作高品質黑白影像2017-04-28
- 發(fā)改委:4月26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不作調整2017-04-27
- 這么多雙攝方案 你的手機用的是哪種?2017-04-24
- 公關公司稱黃小廚團隊盜用其宣傳方案 公眾號發(fā)文維權2017-04-24
- 外形激進 豐田新雷凌亮相 更犀利2017-04-20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