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能源合作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引發(fā)越來越多關注。本周舉行的首期“北大央企論壇”上,“一帶一路”上的能源戰(zhàn)略成為熱議話題,人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為中國能源企業(yè)走出去創(chuàng)造機遇,但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能夠取得好的效果,還要注重合作與共贏。
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韓文科指出,我國深化國際能源合作的主要目標包括五個方面——實施全球化的能源戰(zhàn)略、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國際話語權、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等,其中全面提升能源國際合作是國家能源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依托“一帶一路”全面深化國際能源合作,成為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國際能源合作的重要方式。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走出去”戰(zhàn)略方針指引下,中國石油企業(yè)開始積極走出國門,至今已建立了五大油氣合作區(qū)、四大油氣戰(zhàn)略通道、三大油氣運營中心。在四大油氣戰(zhàn)略通道中,西北方向主要是來自于中亞和中哈的原油和天然氣,東北方向主要是來自俄羅斯的原油和天然氣,西南方向主要是來自緬甸的油氣,東部海上主要是來自于中東、非洲、美洲從海路過來的油氣。
中緬油氣管道是中國能源企業(yè)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典型。寧夏衛(wèi)視《解碼“一帶一路”》主編兼主持人馬曉霖曾多次前往中緬油氣管道建設項目,他說中緬油氣管道采取合作模式很重要的一點是共贏,管道共有印度、緬甸、中國、韓國四個國家的六個公司參與、參股,并成立兩個主體公司,以獲得管道沿線國家的支持。此外,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吸納大量的緬甸公司參與,解決當地人的就業(yè),并拉動當地外匯收入和稅收收入、投資等。項目建成后,改善和緩解沿線國家缺電、少氣、少油的狀況,在人力資源方面將70%的工作交給本地人,實現基本力量本地化、骨干人員和管理人員國際化。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44億人口,官方語言40余種,地緣政治造成的不穩(wěn)定因素,市場開放性難度很大。目前國際上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政策還有一些誤解,比如一些中國威脅論、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等,這需要中國的能源企業(yè)在走出去的時候,采取積極合作的方式。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獲悉,“一帶一路”目前中國石油企業(yè)已經累計公益投資超過260億美元,15年來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guī)砹?50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員工當地化率超過90%。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huán)境研究所美洲研究室主任朱穎超透露,除了中緬油氣管道外,中亞天然氣管道也采取了四國七方的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方式在中國石油企業(yè)的很多海外項目中都存在。海外油氣合作方之間都是以利益為紐帶銜接的,搭建起合作共贏、互利共贏的模式非常重要。
朱穎超介紹,中國石油走出去的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93年到1996年,以中標秘魯的6、7區(qū)為標志的探索起步階段;1997年到2002年的基礎發(fā)展階段,成功運作蘇丹的大型項目;2003年到2008年的快速發(fā)展階段,加快進行了投資的回收;2009年至今,以伊拉克的魯邁拉項目的獲取為標志的優(yōu)化發(fā)展階段。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為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非常良好的戰(zhàn)略機遇,中國的石油企業(yè)走出去又將迎來新的歷史階段。
“一帶一路”建設的5個重點合作方面,包括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金融融通、民心相通,其中的設施連通就是基礎設施有連接,沿線國家要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安全。中國互聯網(愛基,凈值,資訊)新聞中心總編輯王曉輝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為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條件,也為中國能源“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支撐。
事實上,能源市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在戰(zhàn)爭時期能源就是一個戰(zhàn)略資源,涉及很多的政治和金融因素,受到歷史遺留下來的特權,以及石油市場的因素和自身的因素影響,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其在世界經濟總量的地位是不相稱的。以G20等為平臺的全球能源治理啟航,發(fā)展中國家將謀求更多的話語權。
王曉輝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帶動形成新的能源供需格局,將為發(fā)展中國家贏得更多的話語權和定價權。特別是“一帶一路”倡導互聯互通,和能源合作模式從單邊轉向多邊,生產國、運輸國、消費國形成一個整體,發(fā)展中國家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就會提升,對于重構國際能源新秩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主管部門 頻道推薦
-
銀監(jiān)會規(guī)范委托貸款 外資銀行或成重監(jiān)對象2017-01-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